欣闻丨毛泽东两次为《吉林日报》题写报头(毛主席题的报头37)
发布时间:2025-08-05 06:00 浏览量:1
毛泽东两题《吉林日报》手迹
《吉林日报》报头四字,笔力沉雄,气象开阔,承载着非凡的历史印记与精神内涵。作为报纸重要的历史符号,其诞生与再续,均凝结着领袖对地方新闻事业的高度关切与严谨作风。这方寸字迹,不仅记录了吉林新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亦成为新中国报业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象征。
回溯至1950年4月,新中国初肇,百业待兴。吉林日报社社长石果同志,深感报纸作为党和人民喉舌之重要,欲为报纸题写新报头。他郑重委托赴京参加重要会议的吉林省总工会主席肖靖同志,通过中央领导同志彭真,向毛主席转达题写请求。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会议间隙,慨然应允。他铺纸研墨,凝神挥毫,然对首次书写未臻满意,于是另写两行,反复推敲字形结构,终圈定其中一幅。这份在繁忙政务中体现出的对地方事务的重视与对书法的严谨态度,令人感佩。至1950年5月3日,这份凝聚领袖心血的墨宝正式刊用于《吉林日报》,墨香初绽,为东北这片沃土上的新闻事业注入一股崭新的精神气象。
斗转星移,十五载光阴荏苒。随着印刷技术条件与报纸版面需求的变化,初始题字在放大使用时,其精微笔意不免有所弱化。值此《吉林日报》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前夕,1965年秋,报社同志心怀敬意与审慎,通过正式渠道致信主席办公室主任张经武同志,委婉表达重题之请。主席再次欣然命笔,以更为雄健苍劲之姿重题报头。这份墨宝由时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同志亲自带回长春。1965年2月2日,时值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一,万象更新。这份凝聚着领袖二次关怀的报头,以醒目庄重的套红版式,辉映于新岁第一天的《吉林日报》之上,与北国大地素裹银装的喜庆氛围交相辉映,成为献给吉林人民的一份厚重的新春贺礼。从1950年5月到1965年2月,两次题写相隔十五载,墨迹虽有先后,但那份对党报事业的殷切期望,始终如一,历久弥新。
这两次题写,绝非简单的笔墨重复。1950年题字,诞生于共和国晨曦微露之际,饱含对百废待兴局面下党的宣传阵地的深切寄望。1965年重题,则正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笔力更显深沉,气象愈见宏阔,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无声嘉许,亦是对未来发展的郑重托付。报头题写过程细节——从最初石果、肖靖、彭真同志的热忱转达,到主席于忙碌中一丝不苟地书写、筛选;从十五年后报社同志基于实际困难提出的请求,到主席慨然应允、吴德同志郑重带回,无不体现着党的领袖与地方同志之间严肃而顺畅的联系,以及领袖对党的宣传工作具体细节的亲自关怀。领袖的严谨态度与对地方党报的尊重与支持,于细微处彰显无遗。
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与1965年两次为《吉林日报》题写的报头,早已超越其作为标识的功能,深深融入报纸的血脉灵魂。其笔锋间流转的磅礴力量与内在精神,成为报纸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源泉。这方寸墨宝,是领袖关怀的永恒印记,是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生动见证,更是激励一代代吉林报人坚守阵地、服务人民的无声誓言。在时光长河中,它已凝固为一块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无声诉说着领袖与人民、党与新闻事业之间那份历久弥坚、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与共同期许,其深意必将与时代同辉,永续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