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住过很多次的酒店忽然送我一箱桃子
发布时间:2025-08-03 14:00 浏览量:2
今年夏天,我收到一箱桃子。顶着大太阳汗去取快递的时候,多少还觉得有些麻烦。
然而晚上跟朋友约饭,我把随手捎在口袋里的两颗桃子递给他,他很开心地攥在手上拍照,还说会回家好好尝尝的。
这是一份来自甘肃庆阳市庆城县果农王爷爷的劳动成果,还带着黄土高原的日晒味道和一点微酸的桃香。凌晨4点,66岁的王爷爷在桃园里摘下晒足120天,睡饱饱的桃子,打包送到我和朋友的手上。
而负责传递这份人情味的,是汉庭酒店。
想起我第一次去汉庭不是要入住,而是手机要充电;也想起了某天在异地出差碰上大暴雨,我走进了汉庭的大堂。我忽然意识到,这家二十岁的连锁酒店,正在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把“善意”重新植入我们的生活地图。
这箱来自甘肃王爷爷的桃子也一样,它不是什么促销周边,而是“我们都曾被善待”的实感。
桃子是怎么从汉庭那里来的?让我慢慢告诉你。
桃子抵达前的那些瞬间。
庆城县的沟峁之间,夏天总是来得又干又烈。今年尤其厉害,春节过后只下过三场雨,66岁的王爷爷站在桃园里,看着树枝上沉甸甸的桃子,肩膀有些发颤。
有些桃子表皮带着自然的斑驳,不像市场上那些“高光精修”的果子,可咬一口,是能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家果园的甜。
“今年的桃子一样甘甜,但我的肩膀撑不住了。”汉庭找到王爷爷时,他正对着满筐的桃子犯愁。
于是,汉庭决定买下200箱桃子,并且与U来公益一起搭建一场特殊的甜蜜运输,把桃子们从沟峁间运出来,再转送给全国各地的汉庭客人。
以公益为纽带,汉庭既解决了农户的负担,为王爷爷送上一份心意,也将王爷爷的劳动成果,与汉庭的客人们一同分享,让大家都能尝尝这份来自大山里的善意和甜蜜。
而这些收件人里,有像我这样曾在汉庭大堂借过充电器的路人,也有在暴雨天躲进酒店喝过热姜茶的过客。大家素未谋面,却因为这箱桃子,和王爷爷的桃园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昨天,当我从口袋里掏出两颗桃子递给朋友时,指尖还沾着桃子表面的细毛。不知道王爷爷借着晨光挑拣果实时,会不会想到这些带着黄土气息的甜,会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里,让两个忙碌一天的打工人获得开心的歇息。
在桃子抵达之前,我们在汉庭酒店里获得的帮助与温暖,好像变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被传递到王爷爷的手上。
而在今年夏天,它们似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我们这里来。
那些“无论住没住店都被善待”的时刻。
收到桃子的那个晚上,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发生在成都春熙路一家汉庭的一幕。
那时我刚结束一场会议,和同事说了告别。外面突然下暴雨,穿的鞋全湿透了。冲进汉庭时,我浑身滴水,很狼狈。
前台女生递来一张纸巾,指了指沙发:“坐这儿充会电吧,雨可能很快就停了。”她没问我是不是住客,也没打量我的狼狈,转身又给刚进门的外卖小哥倒了杯水。
那天我在大堂坐了40分钟,看着陆续有人进来躲雨、借厕所、给手机充电。大家各自安静,没人觉得自己打扰了这家店。
汉庭的大堂从来不是“住客专属区”,而是给所有需要的人留的“城市暂停键”。你可以不用花钱,不用登记。只要你有需要,就能推门进来歇口气。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无论你有没有住店,不把非住客当外人”的善意,藏在汉庭的每一家门店里。
上海的朋友说,今年高考那几天,她刚好出差住在汉庭。
早上7点,前台把热牛奶和鸡蛋装进餐盒,递给背着书包的考生。中午有家长来借打印机,前台特意多打了两份,以防万一。中午有人来问能不能晚点退房,经理笑着说,“放心,房间给孩子留到下午4点,让他考完能歇会儿。”
高考时的心安,不止来自成绩。
杭州的朋友记得更清楚。今年夏天她路过汉庭,大堂摆着一个保温桶,里面装着竹蔗茅根水的茶包,桶身上还有冰凉的雾气。借用洗手间后,她随口问了句“可以喝吗”,前台就递来了。这些夏日茶饮不止是招待住客,也是给路人免费尝的解暑一杯。
后来到了杨梅季,那里又换成了冰镇杨梅饮。给路过的外卖员、快递员、搬家师傅以及城市里的其他路人,都递去了一片清凉。
这些小事都没有提到“公益”,却也勾勒出了汉庭20年的一部分公益轮廓。
当酒店成为“善意坐标”。
“为忠实用户送一箱王爷爷的桃子”,同样是汉庭最近在做公益时的一个可爱举动。
今年是汉庭20周年生日,它们在公众号发起了一次故事征集:“如果你和汉庭之间有过温暖的故事,我就有机会送你一箱桃子。”
当汉庭把这些征集到的故事分享给我们时,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一家酒店原来也可以成为城市里的一个“善意坐标”。
一位70后大叔说,去年除夕夜他被堵在池州青阳,汉庭前台小姑娘递来一杯姜茶,又塞给一盒本地素饼:“会员资料里写着您爱吃甜。”
来自昆明的女生也讲一个故事:她在滇池边发烧到39℃,前台小姐姐借了电动车带她去社区医院,跑前跑后挂号。第二天退烧时,小姐姐还把早餐端到房间。
有个外卖小哥的留言特别短:“夏天最盼路过汉庭,门口总有冰镇酸梅汤,写着‘请自取’。”
最戳人的是伦敦留学生的故事。她凌晨一点抱着U盘冲进汉庭,想打印签证材料,前台说“小事”。十分钟后,带着余温的A4纸递过来:“祝你明天顺利。”她后来去了伦敦,再没回来,却总想起那晚的大堂灯光。
这些故事里的善意,从来都不是什么劳师动众的大事。是暴雨天的一杯姜茶,是打印纸的余温,是酸梅汤的冰镇。它们小到像随手做的事,却坚持了20年。
在汉庭内部,他们把这些事叫做“国民驿站”的日常。
在“都市冷漠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现在,如果说这是一种“多管闲事”,可汉庭就这么“管”了20年。
“你不必成为我们的客人,也可以成为被照顾的人。”
正因为这些“小事”累积成的好印象,让我开始把地图上的每一家汉庭,都标记成“善意坐标”。
有次去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出差,正好在等待会议的空隙时间,我打开地图软件,发现附近没有商场、没有咖啡厅,只有一个汉庭,我还是走进去了。
一家酒店,就此变成了地图上的温柔锚点。
在刚刚过去的7月,美国《HOTELS》杂志公布了最新年度“全球酒店集团205强”的最新排名。这份榜单以2024年末的数据为基础。其中华住集团旗下汉庭酒店凭借359475间客房,在“全球TOP50单品牌榜单”里,从去年的第三名跃升至第一名。
在这20年里,汉庭从第一家门店到4200多家,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那扇为人们敞开的门。这个好成绩也代表着,汉庭从“提供住宿”到成为“城市善意坐标”,拥有了更多的品牌声量和影响力。
在这个靠扫码进门、会员付费的时代,它仍在守住“你可以随时进来,不一定要花钱”的初心。就像王爷爷种桃。不用急着开花结果,只需要慢慢种,认真长,总会有人接住那份甜。
如果你下次路过汉庭,不妨推门进去。就喝杯热水,充会儿电,或者只是坐着发会儿呆,说不定也会发现城市里一些珍贵的温柔。
公益从来不用大声说,只要一直做,就会被看见。
汉庭正在用持续不断的公益尝试,把“住酒店”变成一种人与人之间更温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