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绣岭宫遗址考古调查记

发布时间:2025-07-30 18:58  浏览量:2

陕州八景之绣岭横云

隋唐时期实行两京制,不仅在长安建立都城,还在洛阳设置了陪都,尤其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唐玄宗时期,更是经常通过崤函古道往返于长安和洛阳。崤函古道西起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过硖石关到今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超过200公里,往返途中耗时较长,故在中间设立许多行宫。

关于崤函古道行宫的具体名称、数量和位置,文献记载不详,在学术界也颇有争议。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统计唐代设置在洛阳与长安两京道上行宫有15所;介永强先生《唐代行宫考逸》统计唐代行宫也是15所,但名称等与严先生有所不同;吴宏岐先生《隋唐帝王行宫的地域分布》统计隋时两京道上有行宫11所,唐时增至18所;严辉先生在《洛阳地区隋唐离宫遗址调查与考证》一文中认为隋唐在两京大道上设立的行宫大约共有17处;李久昌先生研究后则认为,隋、唐在该道沿线设置的行宫应为16所(《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与变迁》)。虽然以上著录中的行宫数量多少不一,但唐代绣岭行宫均在其中。

绣岭宫是唐代设置于崤函古道中崤山南路上的著名行宫之一。《唐书·地理志》云:“陕州硖石县有绣岭宫,显庆三年置。”绣岭宫因其风景秀丽,植被茂盛,从而成为“陕州八景”之一的“绣岭横云”。绣岭宫虽然在历史上多有记载,但行宫遗址的确切位置在学界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献中的记载

古代文献中有关唐代绣岭宫遗址的记载很多。除了《唐书·地理志》,还有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载:“上幸东都,至绣岭宫。时炎酷,上以行宫狭隘,谓左右曰:‘此有佛乎寺?吾将避暑于广厦。'或云:‘六军填委其中,不可速行。'”《新唐书·地理志》载:“有绣岭宫,显庆三年置;东有神雀台,天宝二年以赤雀见置。”《太平寰宇记》载:“绣岭宫,在县东三里。”北宋钱易《南部新书》:“绣岭宫,显庆二年置,在硖石县西三里,亦有御汤。”《太平广记》卷六九《女仙十四》,云容说:“我本是开元年间杨贵妃的侍儿。贵妃很爱惜我,常让我在绣岭宫独自跳《霓裳舞》”。《大清一统志》载:“绣岭宫在州城东南,唐显庆三年置。唐志陜州硖石有绣岭宫,寰宇记在硖石县东三里。”民国《陕州县志》记载:“绣岭宫在陕州城东南六十五里安阳东南之高阜,为唐帝如洛道间之行宫,其地广平,旁无峰嶂,前临山涧,与莘原南北对峙。莘原之南半岭有广平处,冈岭环互,与行宫正对为唐大通寺,内有三生公主祠,其阶下有金大定间碑且载有公主为唐玄宗幼女,其生也口瘖,左手拳而不能开,洎帝驻跸绣岭宫谒大通寺,公主遂能言左手亦能开,内有三生字,旋即夭殂,遂葬于东樊社宫地,今名绣岭坡。”

由于绣岭宫风景怡人,安史之乱后更添伤感之情,文人墨客多有感触,衍生出许多诗词与传说。如唐代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绣岭宫》:“绣岭花残翠倚空,碧窗瑶砌旧行宫。闲乘小驷浓阴下,时举金鞭半袖风。”崔涂《过绣岭宫》:“古殿春残绿野阴,上皇曾此驻泥金。三城帐属升平梦,一曲铃关怅望心。苑路暗迷香辇绝,缭垣秋断草烟深。前朝旧物东流在,犹为年年下翠岑。”李洞《绣岭宫词》:“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北宋李新《飞练歌呈宋豳州宏文》也有“穷源直上翠微峰,小段参差绣岭宫”的诗句。元代耶律铸《绣岭宫》曰:“日射天门绮雾开,蕊珠宫阙照蓬莱。霓裳动入青冥去,羯鼓声含白雨来。六辔玉虬笼剑佩,九重花界映楼台。惜无测术天公意,忍竭恩华养祸胎。”明代蒋主孝《无题》:“凤辇朝游绣岭宫,村花野柳笑春风。自怀白璧无田种,莫信蓬山有路通。孤馆暮云迷旧梦,闲庭小雨落残红。贞元朝士知谁在,一曲琵琶月正中。”陈子龙《二郎神·清明感书》亦有关于绣岭宫的诗词:“玉雁金鱼谁借问,空令我伤今吊古。叹绣岭宫前,野老吞声,漫天风雨。”清代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八:“鑢贝雕螺各尽攻,陆离斑驳碧兼红;番儿项下重重绕,客至疑过绣岭宫。”陈维崧《贺新郎·伯成先生席上赋赠韩修龄》:“绣岭宫前花似雪,正秦川公子迷归路。重酌酒,尽君语。”

考古调查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的道路遗产。为向“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唐代绣岭宫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自2016年10月6日始,至11月26日结束。调查队员通过走访、踏查、考古钻探等形式,对陕州区菜园乡的绣岭坡村、马匹胡同村、羊皮沟村、卫家庄村,西边的交林村、西沟沿村、韩家沟村、南阳村、南县村、高家庄村和宫前乡的武则天行宫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基本弄清了绣岭宫、武则天行宫、大通寺等唐代遗址的具体位置和现存状况。

绣岭坡村

我们开始调查时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绣岭坡村,采用走访、拉网式踏查与钻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队员首先对村里大部分老人进行了走访。由于绣岭宫历史久远,地面遗迹早已荡然无存,老乡们对于绣岭宫所在均不知晓,走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调查队员走访绣岭坡村老人

对开阔平地进行钻探

根据《明皇杂录》所载“行宫狭隘”可知绣岭宫面积并不很大,而此时秋收已过,地表大部分地区无植被覆盖,我们根据文献资料所载的“绣岭宫……为唐帝如洛道间之行宫,其地广平,旁无峰嶂,前临山涧,与莘原南北对峙”,对全村较平坦之处进行了拉网式踏查,重点查看断崖上的地层剖面、遗迹和采集地面上的遗物。同时,我们又召集探工对重点地区布孔进行钻探。据调查和钻探所示,绣岭坡村是黄土地貌,沟壑纵横、丘陵众多,广平之处并不多。绣岭坡村地层较简单,耕土层下即为生土,生土为红褐色,较硬较致密,杂有大量料礓石块。在绣岭坡村调查面积约126万平方米,钻探面积约3万平方米。调查中仅发现有少量晚期瓦片,钻探亦未发现唐代遗迹。

周边村落

由于在绣岭坡村未发现唐代遗迹和遗物,我们便扩大调查范围,分别向绣岭坡村东西两侧地势较高地区进行实地考查。范围包括东部的马匹胡同村、羊皮沟村、卫家庄村,西边的交林村、西沟沿村、韩家沟村等,调查采用走访和踏查两种方式进行,调查面积约250万平方米。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与绣岭坡村相似,多为丘陵,大部分土地经过平整形成层层台地,地层也是耕土层下即为生土。走访的村内老人对绣岭宫闻所未闻,调查中亦未发现唐代遗物及遗迹,致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史料。

武则天行宫遗址

为了解唐代行宫形制和准确掌握行宫所用建筑材料的形状及特征,调查队员在绣岭坡村调查期间,对宫前乡的武则天行宫也进行了考古调查。遗址位于陕州区宫前乡中心学校以北山坡上,地势较为平坦,呈北高南低的缓坡,北依万寿山,东西两侧为沟壑,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表仍有大量砖瓦残块,瓦为布纹板瓦,厚约2厘米。

武则天行宫遗址现状

武则天行宫当地又称避暑宫,《新唐书・地理志二》记载:河南府永宁县“西五里有崎岫宫,西三十三里有兰峰宫,皆显庆三年置”。李久昌先生认为此处即是唐代兰峰宫,据他调查:“遗址内曾出土圆形、方形石柱础,铺地素面方砖等,这些柱础石及方砖分散存放在宫前村群众家里,是他们在遗址上耕作时采集的。每年初夏小麦将要成熟时,站在万寿山上,俯瞰宫坪小麦长势和颜色不一,长在宫殿室宇地基上的小麦因地下基础土质坚硬,水分少,小麦长势浅而廋;宫殿屋室之外的地方,土层深厚,含水量充足,小麦长势好,颜色浓绿。由此大体能辨识出当年的宫室的建筑轮廓,宛如一副城市平面图,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错落有致。宫前村也因此而得名。”从武则天行宫遗址上采集的遗物看,皆为兰砖残块和瓦片,均严重残碎,大小不一。其中兰砖宽16厘米,厚6厘米,一面饰绳纹;瓦为板瓦,较厚,一面有布纹,厚约2厘米。

武则天行宫遗址板瓦残块

武则天行宫遗址兰砖残块

武则天行宫西距绣岭坡村约15公里,为显庆三年(658年)置,与绣岭宫设置时间相同,建筑选址用料也应与绣岭宫相同。

大通寺

由于在绣岭坡及其周围村落均未发现唐代的建筑遗迹和遗物,而史料记载绣岭宫与大通寺南北隔河对峙,所以我们希望对大通寺进行考古调查后,能够通过确定大通寺的具体位置来推断出绣岭宫的方位。

据《陕州县志》所载:“大(音dài)通寺与行宫正对,在莘原之南安阳县溪水之北之冈阜上,原名萧寺,始建于后周圣历,唐玄宗东巡驻跸于此,因幼女三生公主瘖而能言遂加扩充,敕赐大通寺额。金泰和七年,随使押衙充镇遏使关照素所撰碑云:西安昌而东绣岭。安昌即古安阳,后魏所置。崤县绣岭唐显庆中所置绣岭宫处也。历明清代有修筑,今寺院尚完好,前殿有坐佛一金刚四,后殿丈六金身站佛一罗汉十八,塑像术极精,古雅无比似非近代物。有唐刻石卧狮一,闻为古董商买去价值八十元云。”

大通寺东墙残垣

经调查,大通寺遗址位于陕州区菜园乡寺坡村北部山顶平地,寺院已毁无存,但仍残存部分墙垣和地基,现存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表残有大量建筑构件、瓦砾和瓷片。村民曾在寺院发现一通唐碑,碑阳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唐朝散大夫行陕州县令上柱国敬仁玄及其要樊氏造立,时间是“大周长寿元年(692年)九月廿三日”。碑阴则为“新修破府君真形之碣”,是后人为纪念敬仁玄而镌刻的“新修大通寺阁下故硖石县令敬公真形之碣并叙”,碑文16行,行约40字,“长城陈用海字明道撰”,立碑时间为“大唐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廿三日”。据村民所述,寺坡村的命名即是源于大通寺,因在大通寺坡下而得名寺坡村,进一步证明了大通寺即在寺坡村。

大通寺布局示意(《水氏家谱》)

周边村里的许多老人都对大通寺有着深刻的记忆。据南阳村原村支书81岁的水功忍老人讲述,大通寺在建国前仍有僧人在此耕种看管,土地国有化之后寺院慢慢废弃,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村委开会讨论后彻底拆除。前院为宫殿,后院有4孔僧人居住的窑洞。大殿原来完好,西边是鼓楼东边是钟楼。村里另一位75岁的水手让老人说,寺内原有大量碑刻,寺庙被毁后部分石碑建筑被用于建设学校、戏台等,部分损毁埋入深井之中。整个寺院原占地约4亩,内有关帝庙、财神庙、钟鼓楼等,殿内有四大天王、十八罗汉、释迦牟尼等佛教造像。

大通寺地面的瓦砾堆积

高家庄村

大通寺调查结束后,调查队员依据大通寺的位置方位和文献记载,对隔河相望的南县村进行了走访。据走访的村民讲述,原崤函古道即从南县村中穿过,朝东南沿山坡而上,翻过山涧至高家庄村,沿现道路向南上山至绣岭坡下,再向东往宫前乡方向。

调查队员访问南阳村老人

民国《陕州县志》云:“绣岭宫与大通寺正对……其地广平。”《太平寰宇记》载曰:“绣岭宫,在县东三里。”此县即为安阳县,古安阳县即位于现在的陕州区菜园乡南县村。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结合原崤函古道的走向,我们认为绣岭宫遗址有可能就在绣岭坡山下南县村东南部的高家庄村。

断面上的唐代灰坑

高家庄村位于绣岭坡村北部山下,与南县村直线距离约1公里。该村南部农田地势较平缓,为绣岭坡丘陵;北部200米为原槖水河道;西部紧邻自然沟壑,沟底仍有少量山涧。调查时发现,该村不仅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宫前乡武则天行宫相一致,而且也与史料记载的“其地广平,旁无峰嶂,前临山涧,与莘原南北对峙”相吻合。断崖上发现大灰坑1处,灰坑开口扰土层上,距地表1.3—1.4米,东部被树坑打破,口残长6.5米,深1.45米,可分两层,下层土色为浅灰色,较软较疏松,杂有大量灰烬、少量石子等;上层土色为红褐色,较硬较致密,杂有大量的红烧土块、料礓石及少量板瓦残片。板瓦残片厚约2厘米,正面绳纹,背面布纹,与武则天行宫地表残存板瓦一致,应为唐代遗物。根据灰坑规模和出土物,我们推断此处应有大量唐代人类活动痕迹。

调查队员在铲刮断崖剖面

随后我们以灰坑为线索,在周边进行仔细地调查及钻探。采取拉网式踏查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8人间距2米进行踏查,平坦地区进行钻探,钻探采用1.5×1.5米布孔法,调查面积约30万平方米,钻探面积约7万平方米。由于遗址破坏较严重,遗迹极少,地层单纯,地表几乎无遗物,仅钻探发现少量灰坑,深度均未超过1米,部分灰坑深度仅在0.2米左右,并未发现大型宫殿基址。

此次调查范围包括绣岭坡村、高家庄村、马匹胡同村、寺坡村、南阳村、南县村、交林村、宫前乡等多个自然村落,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仅在高家庄村南部田地发现唐代灰坑,附近也发现较为集中的灰坑分布,位置与县志等史料记载一致。此处地理环境及出土物与宫前乡唐代武则天行宫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绣岭宫的位置应在高家庄村南部,这是此次调查的最大收获。由于绣岭宫规模较小,废弃后砖瓦等建筑材料易被后人利用,加上地表破坏严重,不像武则天行宫地基可以完整保留,而灰坑多位于地表之下埋藏较深得以幸存,绣岭宫的建筑基址或已损毁无存。

绣岭宫遗址存在范围的卫星地图

陕州区唐代绣岭宫遗址的考古调查过程中,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兰花巧、王军震、何冰、宁文阁、段海波以及市钻探队的薛勤安、郭拾先等都全程参与了调查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作者燕飞为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郑立超为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杨海青为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