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崛起及对世界影响(续)

发布时间:2025-07-12 00:44  浏览量:2

本文摘自《世界历史十五讲》之第八讲一一美国的崛起及其世界影响(文字略有删改)

美国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英国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大国,继而演变成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是如何崛起的?有何特点?其世界影响是什么?尽管对这些问题有很多探讨,但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一)从殖民地到独立(1815年之前)……(上篇)

(二)工业革命和西部开发(1815-1870年)

独立后,发展成为这个新兴国家的当务之急。美国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引发声势浩大的西进运动。据统计,从1803年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美国领土共增加了2719987平方公里(其中,2300000平方公里是通过1846-1848年对墨西哥的战争获得)。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开始起步。交通革命、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构成这一时期美国发展的主题。

1776年7月4日美国正式宣布独立时,只有200到300人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进入西部地区。到18世纪末,西部地区的人口已达到222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1820年上升到27%,1850年为45%,到1870年达到53%,超过东部地区。从19世纪初期起,美国的经济中心开始西移,首先表现为农业生产中心的转移。本来在殖民地时期大西洋沿岸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中部殖民地素有面包殖民地之称。独立以后东部农业仍占有优势,但随着西部的移民开发,东部的农业优势被取代。1800年农业总产值为2.36亿美元,1860年达到15.76亿美元。1860年全国总人口为3144万,而同期粮食产量高达3096万吨,平均每人将近1吨。在1815年有7%的人口在城镇,80%的人口从事农业。到1865年城市人口达到20%,农业劳动力下降到占总劳力的一半。大量人口移居西部,使用先进的约翰·迪尔发明的钢犁和塞勒斯·麦考密克发明的收割机,增施肥料,选用棉花、玉米和小麦新品种,实施有效的农场管理,使美国成为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生产国。西部的经济开发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高涨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随着农业的发展,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分工形成,各地区间商品交易活 跃, 国内市场发展到空前规模。到南北战争前夕,以东北部的工业品、西部的农牧产品和南部的棉花为主要交换内容的国内统一市场的框架已形成。

19世纪上半期,公路、运河和铁路都有很大发展。当时航海运输发达,而陆地运输落后。举个例子,19世纪初,1吨货物30英里的陆地运输费用相当于横跨大西洋4600英里的费用。1790年后开始出现收费公路,后来出现收费桥梁,私人投资,私人管理,私人受益。兰开斯特公路以石头为地基,砾石为路面,全长62英里,花3年时间完成。其经济效益、建筑结构、投资方式和管理形式成为公路建设的典范。1818年从马里兰州到弗吉尼亚州惠灵顿市的州际公路建成。到1821年4000英里的收费公路将东部沿海城市连在一起。1790年约翰·菲奇制造第一艘汽船,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发明实用的汽船。1825年伊利运河通航。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修建了13条大型运河,总长达3300英里。1830年由于公路、轮船和运河的发展,美国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而交通运输费用也大大降低了。到1860年水上运费下降到1815年的6%。最大的变化来自铁路。1828年从巴尔的摩到俄亥俄铁路投入运营。到1840年敷设3328英里铁路,1850年达9000英里。50年代又有22000英里投入使用。单19世纪40年代约2亿美元的铁路投资就相当于前40年对公路、运河和汽船的投入。由于铁路的兴起,从1830年到1860年间铁路运费每吨英里下降了50%。

1790年塞缪尔·斯莱特仿制阿克莱特式水力纺纱机,建立了第一座现代纺纱厂。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引起织布业的技术革命,纺纱和织布合并在一个工厂进行。所有工人集中生产,用水或蒸汽作动力。专职管理人员组织生产过程,从事销售和融资工作。到19世纪30年代在棉纺织业中确立了工厂制度的统治地位,同时毛纺织业也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到1860年也确立了工厂制的领导地位。轻工业部门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增加了对机器的需求,加快了钢铁冶炼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1819年宾夕法尼亚的冶炼厂开始仿照英国使用烟煤炼铁。1834年鼓风炉传人美国,无烟煤成为主要燃料。1840年蒸汽鼓风炉被广泛使用。1850年使用焦炭。通过这些改进,到1850年,钢铁冶炼部门初步确立了工厂制。

美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部件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同规格的产品,随便选用哪一个同规格部件,所装配成的东西是一样的。这就是可替换部件的思想。它有两个好处:其一,不用在各部件的镶嵌和安装上花费劳动;其二,大大减少修理的工作量。当时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为标准件产品提供相当规模的销售市场。"由于劳动力的代价昂贵促使人们采用可替换部件,而超过一定水平的国内市场又使得这样的专业分工程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工厂生产的组织形式上也出现新的方式。在辛辛那提的猪肉屠宰和罐头工业就出现了以最有效地节约劳动力为标志的流水生产线。

1860年生铁产量达84万吨,钢为1.2万吨,以此为基础,机器制造业也迅速发展。到60年代初具规模。从1815年到1860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增长了大约12倍,总产值增长了约8倍。到1860年工厂达14万家左右,产业工人131万人,资本额达10亿美元。增加值达8.5亿美元。工业化在地域上以东北部为主,东北部占工厂数的52.7%,占资本数的68.6%,占工人数的71.5%,占增加值的68.1%。其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1839年约为17%,1844年约为21%,1849年约为30%,1859年约达32%。

在186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一般入超。从外贸依存度来看,此时期美国靠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国内市场所起作用甚大,美国自己的工业品满足不了需要,须从英国大量进口。我们一方面可从进出口的结构中看出来,1821年美国进口商品中有2/3为工业品,出口商品有85%为食品和粮食。另一方面从国际支付和外债情况看,19世纪美国是资本流入国。从1790年至1860年有41年是逆差,最大逆差为1836年达到622万美元。1815年至1818年、19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是输入资本的高峰,尤其是1830年以后对外负债稳步上涨。1815年负债9400万美元,到1860年负债达37900万美元。英国和德国是主要的债权人。19世纪初,英国出口商以赊销的方式贷给美国人大量短期贷款。

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沃克在其1847-1848年的财政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产品价值超过30亿美元。我们的人口每23年增加1倍,我们的产品在同一时期增加3倍。在30亿美元产品中,出口只有1.5亿美元,28.5亿美元留在国内,其中每年至少有5亿美元在合众国各州之间交换。"1861年至1865年的内战使南北方统一,把南部纳入全国的经济体系。北部、西部和南部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这三大区域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东北部制造业发达,西部生产粮食和肉类,南部生产棉花和其他大宗作物。北部向西部和南部提供工业品,西部为北部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南部主要提供棉花。这种专业化,培养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也使美国的区域经济格局逐步形成。

西部开发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在1815年8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区,到1865年多数美国人不是居住在原来的13个州,而是生活在西部地区。沿海城市仍然是美国最繁华的地方,纽约人口超过100万,费城约50万,这些沿海城市靠发达的贸易繁荣,其制造业基础也在扩大。一些内地城市如芝加哥、辛辛那提、路易斯维尔和匹兹堡等也位居全美大城市之列。随着西部的开拓,美国工业中心西移,正是这种制造业西移的趋势,使美国的工业产值在19世纪70年代里逐步超过农业。在五大湖区形成新工业区,由于本质上仍然是东北部核心地区的扩大,又与东北部工业区连成一片,在美国经济史上通常称之为东北部﹣﹣五大湖区工业带。

注意利用外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在美国革命时期,就曾对内对外发行公债。美国独立后,其经济发展与欧洲的资本尤其是英国的资本有很大关系。到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进口商转向英国银行寻求贷款。而美国政府也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发行债券。第一合众国银行和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大部分资本都是从外国投资者手中募集的。1813年各州发行的1.71亿国内改良债券中外国投资者购买了8600万美元,当年外国人持有的公私债券达2亿美元。1854年美国仍占英国对外投资的25%左右。1853年所有美国铁路债券的1/4为外国投资者所有。大量外国资本流入美国有助于弥补其逆差,也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棉花业的扩张。1781年到1830年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注重资金流动性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到1836年,共有700多家银行, 所发行的钞票和贷款总总额达到两亿美元,平均每人十多美元。1830年后提供七限较长的贷款的储蓄银行的存款额从约1000万美元上升到1.5亿美元。资本市场在美国发展起来。未完待续(三、大工业时代~1870一1970年)本文内容来自于《世界历史十五讲》之第八讲~美国的崛起及其世界影响